团队介绍

当前位置:首页>团队介绍

低温余热科学技术总工程师团队简介

时间:2019-10-25   访问量:900


     

       穆永超,1986年1月出生,博士学历,中共党员,973项目《大规模过程系统能量集成优化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课题组成员,低温发电机组项目组成员,对双螺杆低温热能发电技术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其运行规律;对双元工质运行情况进行模拟分析,找出最适合于低温发电技术的工质对,提高低温热能的转化效率。

       低温热源双循环余热回收发电装置山西省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主起草人,双循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2016年获长治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山西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入选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证书号:2018024226。



       邓娜,1978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主要从事于城市固废热解处理技术,开展热解处理相关研究工作已十余年,在天津市建立了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电子垃圾实验基地,先后研制了几套不同性能、不同形式的工程试验装置(日处理量为最小3吨,日处理量最大为15吨),日处理量为8吨的生活垃圾热解装置,已稳定运行了4年,相应的技术已申请专利,完全拥有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发表核心刊物文章10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于天津市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等。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参与申请专利10余项。参与编写书籍2本。



      


      王莹副,198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热力工程师,主要从事于高温热泵的研究,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多项;发表核心刊物文章约计2篇,其中SCI和EI检索3篇。共同研发利用高温水源热泵的热扩容技术,实验并模拟热扩容技术在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应用。




       陈成敏,1989年6月8日出生,中共党员,助理研究员,主要参与973项目《大规模过程系统能量集成优化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2009CB219907)主要是进行其中低品位热源利用中的高温制冷剂及热泵的项目研究。对热泵的机组设计进一步优化完善,并进行试验验证;进行高温热泵工程设计。协助研发适合于更高温区的高温工质;优化混合工质与热泵机组部件的匹配计算,并进行试验测试;完成高温热泵工程实例设计一项。




       

        魏莉莉,198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讲师,主要从事于双螺杆低温发电技术的研究。找出最适合于低温发电技术的工质,从而提高低温热能的转化效率。

  目前已发表4区英文SCI两篇,EI论文一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2009年6月~2010年1月室内通风模型研究,录用国际Indoorair会议论文一篇;2006年9月~2008年7月废弃印刷线路板的热解处理和资源化研究,作为合作作者发表论文4篇,发明专利2项。




一、研发方向

  ①建立能质调配新理论和方法

  针对低温热过程工业装置的流程进行实际数据测试和采集,获得过程中能量的温度、流态及流量等实际参数,取得系统低温热转化成高品质的电能再利用的普适性理论和方法体系,使过程能量优化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②低温热多级提质利用

  研究适合不同温区最优发电介质,开发高效低温热发电技术。在能量转化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合成最优匹配混合发电介质,研发梯级发电机组,将低温热转化成高品质的电能回用到系统中再利用。

  ③高效换热设备研发与系统优化

  高效换热装备及能源梯级利用循环介质系列化是影响低温热回收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和难点,在过程能量产生机理与传热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过程冶金、化工等行业开发高压、强化换热、自动除污等性能高,寿命长的换热器,采用组合式换热器结构,以提高低品位能源利用率和集成设备的使用性能,同时,关键设备的密封性能关系到整套设备的应用及运行状态,采用全封闭式增压器,有助于延长整套设备运行寿命及提高系统性能。

二、研究目标

  为了更充分利用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生产过程余热,降低低温余热发电温度,开发高效螺杆膨胀机,进行低温发电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究,扩大低温热的再利用范围,大幅提升余热利用效率。

  建立能质调配的新理论和方法,使过程余热余压能量优化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50~55℃低温余热发电;研发多种有机工质,适用于不同温度品质的热源;开发集成于过程冷却工艺的余热发电成套装备,实现高耗能的冷却工艺到产能冷却工艺的转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双循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设备制造技术研究专家介绍